8月20日凌晨3时39分,载运约吨汽油的“隆庆1”轮与砂石料船“顺达11”轮在长江口灯船东南约1.5海里处发生碰撞,事故造成油船甲板起火、砂石料船沉没。

两船共17人遇险,其中,油船14人,砂石料船3人。20日至21日,多艘现场救助船艇持续对事发油船实施喷水降温和泡沫饱和攻击灭火,21日中午,现场事发油船已无明火。

21日晚上6点05分,“东海救”轮通过吊篮将4名应急队员送上事发油船展开搜寻。22日早上6点15分,东海救助局8名搜救人员乘坐小艇再次登上事发油船,共发现8具遇难者遗体。

截至目前,事故仍有6人失踪,15艘船舶、救助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仍继续全力开展失踪人员搜救,事故调查正在进行中。

07:05

昨天傍晚,“东海救”轮回到东海救助局外高桥码头补给休整,今天将继续回到海上待命。正是因为他们始终在海上待命,每当发生海上事故时,他们总是第一个抵达现场。

这次事故发生后,“东海救”轮在凌晨5点不到就抵达现场,成功救起3名落水人员。

记者在码头采访了随船一起回来休整的

东海救助局上海救助基地特勤救助队

队长唐顺杰

在这次搜寻过程中

他两次带队登上事发油船进行搜寻工作

来听一听他的故事

隔热服有两层厚,穿上还没动就已经一身汗,搜救行动结束后,衣服全部湿透挤出汗水来。

复燃可能性很大

登轮第一件事是做好逃生准备

在灭火后,首先进行了常规的冷却处理。因为事发船装载了多吨汽油,舱室虽然灭火了,但不代表舱室里面没有汽油,不会复燃了。只是说它烧掉了部分汽油,并且我们把它灭掉了,但是汽油通过各个裂开的阀门口会往外溢,海面上我们也发现了大量的浮油,所以船舶复燃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在前期进行登轮作业时,我们做了大量的检测工作,包括小艇在它周围,对破窗位置进行检测和勘验,测得数据符合登轮条件,我们才尝试用吊篮的方式登轮。

上船后,我们设定复燃最可能的地方在右舷破口位置,而船尾是靠左舷,相对来说比较安全,所以我们在左后舷布放逃生滑绳,后面坠了四个救生圈,一旦发生复燃,我们就以最快的速度到达船尾后方的集结点,然后按照顺序跳江,找到救生圈,游向我们的救生艇,我们有一条救生艇在水面保障,一旦难船重新复燃的话,就来接我们。

风险除了复燃

还有坍塌和踩空

四个人上船的时候,我们的安排是两个人进舱,两个人在后面辅助。进舱的两个人身穿隔热服,因为当时舱室外面测得的温度是38度,考虑到我们进行了冷却处理,舱室里的温度可能会比外面稍微高一点。

在舱室口,我们还测了可燃和有毒的气体,确保安全才正式进入。进入后,初步判断舱室结构变化比较大,坍塌很严重。当时坍塌和踩空是最担心的。所以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摸,花费比较多的时间。

登轮后可以看到燃烧非常厉害,在初期货舱燃烧完之后,火迅速到了生活舱室,生活舱基本上全部烧完。进舱后,里面只剩一些金属制物品还留存着,非常惨烈,辨识也比较困难,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进行了两次登轮,第一次进行了甲板上的搜寻,第二次是甲板以下包括机舱部分的搜寻。

六名遇难者遗体在甲板上被发现

离逃生仅一步之遥

我们在前往尾楼甲板的过道时,就看到了六名遇难人员,实际上他们距离逃生仅一步之遥,翻过船舷,就可以翻到江水里去了,根据现场查看情况分析,当时燃爆的速度特别快,很可能在几秒钟的时间里,极高温度下,船员就丧失了意识。发现的另外两具遇难者遗体,都是在舱室内。

我们也是提醒船员,在发生危险的时候,不要去考虑自己的财物,第一时间穿上救生装备到紧急集合点,放救生艇筏逃生。特别运载的是易燃易爆的高危货物,如果稍有迟疑,很有就可能来不及了。

有这样的任务,我们必须去完成,实际上我们希望自己的任务越来越少。所以说这也是很矛盾的,一是想完成它,二是希望这些险情和事故少一点,毕竟每逝去一个生命,一个家庭就少了一个支柱。

做我们这行不会害怕

但不敢告诉家人自己做了点什么

我们不会害怕!我们是专业的救助队伍,如果害怕就会慌,慌了以后就会犯错误,这样的人我们不会安排在队伍当中。有一个心慌的,做事情六神无主,这个时候会拖累我们整个团队,所以必须是非常勇敢,有担当的,非常专业过硬的,非常能够扛得住的人才能加入我们这支队伍。

救援的时候,不能考虑太多,如果说你想的是家庭,你太多牵绊了,你就没有把百分之百的精力放在救援上,这就会有风险。面对危险,你脑子里边唯一能想的就是:你用你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综合研判去把险情化险为夷,把困难解决掉。

但凡有一些私心,比方说我还有家人,我孩子还小,我家里还有老母亲,这个时候就会动摇你的决心,本来可以咬紧牙关攻克掉,你稍微松懈一下,可能就不太愿意做这件事情了,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反而会增加风险。

这种救援故事只能讲给同事听,不能和家人说。每次只会告诉家人,我出任务去了,很简单一句话。说具体了反而会让家人担心。女儿有时候也会问“爸爸,你救到人了吗?这次危险吗?”我就简单说“救到了,都好。”

在家里就是欢乐的。在单位就是紧张的,挑战不可能的任务,一次一次去挑战。完全分开两个世界。

每一次的救援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挑战

每一次我都抱着小学生的态度

认真学习认真总结

做好每一次的救援工作

-本文完-

版权声明: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644.html